查看原文
其他

零基础meta分析上路(九):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

2016-04-12 郎中1987-FS 弗雷赛斯
前面提到将数篇文章进行合并(不知道?点这里哦),不同研究之间可能会产生异质性,而碰到异质性时到底该如何处理,也让很多人困惑。有些人直接认为结果不可信,此meta分析意义不大,不做为佳。

另有同道认为需找到异质性来源,进行分析或剔除,再对结果进行说明,总比让文章“夭折于强褓”要好的多。
我个人倾向于后者,我们要对异质性进行适当的分析和刨根问底,一来希望能捉捕原凶,二来也让文章的梯度分析更加饱满和深层。
所以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就是面对异质性时较好的选择。
敏感性分析的实施方法如下:
1改变分析模型
当异质性较高时(如I的平方>50%),建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,相反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。但我个人的文章一般都选择随机模型,根本不管异质性检验结果。

因为随机模型相对较保守,让结果更倾于安全。即在有效无效临界值时,随机的结果可能就是无效的,而固定模型可能就是有效的,
临床研究不能太冒进,不能让厂家得便宜
目前为止,只要在方法学里讲解清楚了,reviewers对此也没多大提问(已成圈内一小共识)。
2逐篇排除文献
某结局指标有6篇文献(1-6),分别逐篇剔除1-6后看异质性是否有所改变(同时记录下合并效应值WMD,RR的数值变化)。
如果发现出掉第1篇后,异质性发生改变,那么这篇可能就是异质性的来源,可仔细分析其  为何会成为异质性的来源,一般可从  实验设计,样本量,结局指标,评价标准等多方面着手。
如果分别去除6篇后,其异质性均不变,说明结果较为稳健。
此两种方式可供选择。

那么说说亚组分析,故名思义,就是根据某临床特征做为分据点进行比较,比如年龄(分界年龄根据不同研究自定)、性别干预方式(同类药里的不同剂型),剂量梯度(低、中和高剂量),纳入文献质量评分(评分高与低),某临床评分高低之间比较治疗时间和随访时间(时间长短)。
所以亚组分析并没有固定标准和框框,只要文中数据充分,能让你实施起来无法无天,那就OK。
关键是看你想解释什么问题,因为亚组分析的结果,可能对将来同类型的RCT的实验设计有提示意义。

我来例举几个亚组分析的sample    

1

年龄
根据年龄界限比较其分别的合并效应值(WMD或RR),看其值大小,来适当说明年龄对最终结果的影响。比如PD中,老年的患者其预后与生猛的年轻的比较一般都是较差的。
2剂量梯度
有很多临床文章会做出干预的梯度,我们可以合并各自的梯度然后比较,了解不同剂量对最终合并值的影响。
3文献质量
高分与低分文章分开比较(一般以3分为界,cochrane手册),看文献质量高低对结局指标有没有作用。
以此类推,不同的亚组分析会有不同的结果,然后在讨论部分再对其结果进行解释(查文献看是否能找到原因),如果解释不了就说是否因为样本量不够,待后续验证。

附一张亚组分析的图:



下面是龙兄ResearchGate的账户,大家有兴趣都可以follow和contact。



未完待续

科学自由分享
投稿请扔至:freescience@zju.edu.cn
未经许可   不得转载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